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煤炭等能源生产基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国之大者”,为龙江能源安全做贡献是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黑龙江科技大学的责任。矿业工程学院是黑龙江科技大学彰显矿业办学特色的主体学院之一,始终以服务龙江振兴为己任,锚定《黑龙江“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聚焦煤炭能源安全和需求,积极主动融入我省“六个龙江”“八个振兴”战略,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着力谋划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提升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找准找实科研服务、人才培养契合点,确保学院事业发展与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一、做法
1.健全“党建结对+业务联动”机制,聚焦解决龙江企业实际难题。学院党委发挥把关定向、谋篇布局作用,依托矿业学科特色,精心制定 “立足龙江、研究龙江、服务龙江”学院发展战略,全面把准“龙江需求”,牵头与龙煤集团及其四个子公司、省内外高校和研究院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在煤矿转型升级、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提高煤矿经济效益等业务中开展技术合作攻关;组建产学研党建联盟,各支部对接企业,推行“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依托“支部书记论坛”“互动联访座谈”等平台载体,坚持党委委员常态化访企举措,促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合双促进。近三年,学院独立和联合承担龙江矿山企业科研项目154项,解决矿山企业难题200余项,为企业直接创造效益近2亿元。

2.组建“党员先锋+科研骨干”团队,聚焦解决龙江科研攻关重大需求。学院党委聚力解决龙江科研“卡脖子”难题,组建以全省劳动模范刘永利教授等党员先锋和科研骨干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成立临时科研党支部,推行“铸堡垒、当先锋”工作模式,在学校党政支持下建成智慧矿山学科交叉研究院、独立设置2万平方米科研团队工作基地,切实从组织、人员、场地上强化保障,成功获批我省面向全国发布的2021年首批“揭榜挂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总经费1.2亿元)。目前,科研团队在煤矿智能化“卡脖子”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推行“党建+专业+育人”模式,聚焦为龙江培养优秀煤炭人才。聚焦龙江煤炭行业类人才紧缺问题,自2019年开始,学院为龙煤集团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在组织上设立党支部、配备专职辅导员和副书记,强化党组织体系建设,规范常态化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专业+课程思政+产学研用基地”模式,龙煤集团党委书记坚持为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集团党委为学生颁发奖助学金、提供实习实践基地,建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省级培育协同创新中心;学院党委聘任马克思学院教师授课,组建党员讲师团授课,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进产教融合,与龙煤集团共建课程12门、编制教材19部。经过几年培养,龙煤学院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培养特色已经形成,龙煤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二、成效
该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学院党委政治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党建工作实现了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1.在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中提升了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能力。学院党委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相促进,找准方向、定好目标、组织力量、精准发力。近年来,横向科研经费到账超亿元,获批国家级省级自然基金项目11项、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4项,项目数量与到账经费均位于学校首位。学院先后获得了黑龙江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2.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中不断增强了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教师党支部坚持将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以富有特色的党建工作引领专业发展。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两个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资源勘查工程和测绘工程专业正在开展专业认证申报工作;采矿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3.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提升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通过抓党员示范引领,设党员先锋岗等具体措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学院拥有2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获批省级、校级一流课程2门,在建“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课程7门;获省级校级教改项目近10项,教师参加矿业类国家级讲课大赛获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实践作品大赛获奖56项,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三、启示
面向龙江需求,依靠矿业特色,着力解决问题,学院党委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从目标上把握好党建工作发力点。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是高校办学主要功能之一,必须用党建工作引领改革发展和统领学院运行,聚焦服务发展,形成服务龙江振兴发展的党建工作格局。
2.从推进中把握好党建工作契合点。立足龙江振兴发展,学校坚持“大矿业”办学特色,学院就必须用党建工作统筹中心工作、推动重点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3.从日常中把握好党建工作融入点。必须遵循专业特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党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创新打造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