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黑龙江科技大学党委坚持“四个面向”,以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红色“生态圈”为目标,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织密一张网、实施‘123’战略、推进‘三服务’”等三大举措,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增强联系和交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水平,有效促进校地产学研合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一、做法及成效
(一)织密一张网,打造产学研“1+1+1+N”生态圈
以全域统筹推动融合,持续延伸联盟触角,通过对接一个行业、牵头成立一个产学研联盟、组建一个产业学院,与N家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合作,打造形成“1+1+1+N”生态圈。一是全角度互联对接。校党委书记、校长经常带队走访调研地、市、企业和院校,推行双方党委联合、党委班子成员互访、院(处)级党组织对接、支部与支部组织运行模式,夯实互访、互派、互联机制,形成党委、支部、党员干部与企业“三级对接”联动,努力扩大“朋友圈”,建成“生态圈”。二是全方位整合资源。以国家“产教融合项目”为载体,积极推动矿山类学科专业“双一流”建设,组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培育智库,成立智能矿山学科交叉研究院,搭建科研创新研究团队,筑牢产学研合作基石。三是全领域拓展合作。打造进企业、进项目、进团队“三进入”模式,建立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平台,在党建交流、人才培养、信息运用、科研项目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力量由“散”到“聚”,资源集“零”为“整”,实现“1+1>2”。目前,学校已打造产学研党建联建共建单位24个,涌现出“太阳石之家”、“安”如磐石等一批产学研党建品牌,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22年保持全省前列。

(二)实施“123”战略,构筑科技策源新高地
学校党委强化战略思维,立足行业和办学优势,树立“论文写在百里矿山、项目做到千尺井下”理念,打造“煤炭”“石墨”2个产业链,突出“3个支撑”融合,促进“联”出优势、“盟”见效能。一是做好人才支撑。着力构建学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与企业、行业骨干双向互通、双向互动的协同体系和人才联享联用长效合作机制,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工程师),实现既能教书育人,又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难题。1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教师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二是做好平台支撑。主动对接国家煤炭行业发展和黑龙江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推进“环黑龙江科技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基本建成3.3万平方米的碳谷大厦,学校科技园成功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与地市、企业、院所开展广泛合作,共建共享实验室、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通过专业集群对接矿业经济产业链,实行专业对接企业、育人对接用人、学业对接就业方式,建成龙煤学院、智能建造产业学院等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和5个校级产业学院,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三是做好机制支撑。学校出台“服务矿山科技行动计划”等多项激励服务龙江发展相关制度,制定科研“特区”服务保障机制,明确教师晋职必须有企业盯课盯岗等实践经历。成立科研攻关临时党支部,搭建“支部+人才+团队”群平台,开展支部对接企业系列党建活动。设立教师能力提升专项经费,开展“书记论坛”“工匠讲堂”等学习培训,切实保证人才聚焦到服务地方发展上来。

(三)推进“三服务”,解决现代化发展新问题
学校党委面向我省社会、企业需求,实行有组织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推进“靶向式+下沉式+跟进式”模式,拓展新领域新赛道,以党建力量推动更多优质成果“落地生金”。一是服务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需求。瞄准高新技术和科研“卡脖子”问题,优化学科布局,组建人才团队,牵头聚集煤炭企业及北京大学、哈工大等高校、研究所等诸多资源,开展联合攻关,获批我省面向全国发布的首批“揭榜挂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目前,“极薄煤层智能开采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积极进展,研发成果在全国25个矿井推广应用,为地方经济增收节支4亿多元。聚焦成果转化效能,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被确定为省级技术转移机构,黑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加快我国****资源再利用步伐为我国“双碳”事业助力》被中办采纳,基本实现我省煤炭产业全链条服务。二是服务地方区域发展需求。学校党委立足国家能源安全,聚力解决企业安全生产技术难题,近三年开展科技攻关和现场服务项目200余项。组建党员讲师团,为我省开展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培训班395期,培训人员2.9万余人次,为煤矿安全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成立了以党员骨干为主要成员的应急救援先锋队,积极参与各类矿难救援、煤矿事故直接原因认定等工作,创造了某矿井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被困8名矿工全员平安升井的奇迹。三是服务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学校党委组织基层党支部与村党支部建立“拉手”党建工作机制,开展“让党旗在助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飘扬”主题党日活动,积极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发展“走宣带”理论宣讲团,引导师生深入乡村,切身感受“行走的思政”,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启示
(一)着眼点在“抓党建”。要发挥把舵、定向作用,坚持“四个面向”,树立“党建引领、联合聚力、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理念,以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谋划推动,积极打破校、企、行业间的壁垒,积极对接、互访互联,组织力量、搭建平台,由“单向需求”发展成为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 做到各取所需,优势互补,画出最大同心圆,找到最大公约数。
(二)根本点在“促发展”。要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方位整合资源上下功夫,注重发挥高校自身优势,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学互鉴、共同提高、示范引领”党建工作新格局,在产学研党建联建共建中设立合作平台,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抓好组织保障,将“红色向心力”转化为“发展驱动力”。
(三)关键点在“真融合”。要坚持拓展全域、全方位开展联建活动,通过建立党建工作研讨、理论学习交流、党建活动联动等机制,开展党群互访、支部共建、党员结对等系列活动,不断促进党建联建共建的有效化、长期化、发展化。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与产学研联建共建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共建新举措,实现“五联并举”,形成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比翼齐飞”。
(四)落脚点在“高质量”。要坚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扛牢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责任,落实黑龙江省的“六个强省”建设目标,巩固党建联建共发展、凝心聚力助振兴举措,探索方法路径、创新工作载体,奋力破解矿山生产、安全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我省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六个龙江”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